一、池塘建造 选择避风旭日、引水利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通常为100~250平方米,池深0.7~1米。池塘可建成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应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二、消毒与放养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保持30~50厘米深,并施入腐熟的猪粪等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为每平方米20~30公斤。待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放养3~4厘米长的鳅种50~60尾,有水流前提的可适当增加。
三、饲养治理 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品。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kg。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需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天天上、下战书各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喂应视水质、天色、摄食情况灵活把握,泥鳅在水温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水温在25℃~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泥鳅摄食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以傍晚投饵为宜。 3.水质水温调节: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门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常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顺增加水中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常常巡塘,发现题目,及时处理。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公道施肥,池水透明度宜把握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常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深度.
河南永诚泥鳅繁殖厂提供的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泥鳅繁殖技术教学,甲鱼养殖技术培训。并向全国销售的泥鳅苗、黄鳝苗、大鳞副泥鳅、真鳅、甲鱼、甲鱼蛋、甲鱼苗等水产品。提供山东泥鳅养殖、安徽泥鳅养殖、河北泥鳅养殖、江苏泥鳅养殖、湖北泥鳅养殖的技术教学与培训。
1.饵料投喂:投饲要做到“四定",还要根据泥鳅食性,投喂充足的适口饵料。夏花阶段(3~5厘米),主要是施肥培养浮游动物,另外,还需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蚕蛹粉等。鳅种阶段(5厘米以上),可投喂米糠、豆渣、菜叶、螺、蚯蚓、动物内脏和小型甲壳等。投喂时要注意动、植物饵料的合理配合。 稻田养殖亦可用配合饲料(成分:鱼粉20%、菜籽饼粕40%~50%、米糠20%、2%~3%、渔用无机盐0.5%、添加剂4%)。为让其尽快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应把泥鳅种放在暂养池中饿上4~5天,让其腹中残食消化掉再放养。 投饲量一般夏花阶段5%~8%,鳅种阶段5%左右,每天投饲2次,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3,下午占2/3,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不投饲料。投饲一般投在食台上(食台可用编织袋搭设),食台距水底20~30厘米,每亩稻田可设3~5个食台。投饲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2.日常管理:稻田水质要求“肥、活、嫩、爽",透明度一般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施有机肥,培育水质,另外须定期加注新水,每次10~15厘米。如发现水质变坏,泥鳅上下蹿动频繁,应马上换水或打跑马水。田埂边可种植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或在田埂上搭设丝瓜棚等,以利泥鳅在高温季节避暑降温。 稻田饲养泥鳅,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降解快、残留少的农药,禁止使用、等含磷类有机剧毒农药。防治病害时必须按规定的浓度和用量用药。用药具体方法为:一是先喷施稻田的1/2,剩余的1/2隔1天再喷施,这样可以让泥鳅有可躲避的场所。二是喷雾时,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这样效果较好。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起,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平时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出;并检查是否有河蟹等钻洞漏水,如有则需及时堵塞。另外,对稻田中的老鼠 水蜈蚣、蛇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及水质状况。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