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10:40:17 来源:广州智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0
AD(自动驾驶)/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集成感知系统是现代智能车辆的核心"眼睛"和"耳朵",它们协同工作以理解车辆周围的环境。单一传感器无法提供足够可靠、全面的信息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驾驶场景,因此必须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以下是集成感知系统中常见的传感器及其关键作用:
1. 摄像头:
原理: 捕捉可见光图像(及近红外图像,如果包含)。
主要功能:
物体识别与分类: 行人、车辆、自行车、动物、交通标志、信号灯等。
车道线检测: 识别道路标记和边界。
场景理解: 提供丰富的纹理、颜色信息,用于理解路标含义、交通灯状态、施工区域标识等。
可行驶区域分割。
优点: 提供高分辨率图像信息,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 受光照(强光、逆光、夜间)、天气(雨雾雪)、遮挡、镜头污损影响严重。测距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单目相机)。
2. 毫米波雷达:
原理: 发射毫米波频段的电磁波(24GHz, 77-81GHz),接收回波。
主要功能:
测距: 非常精确的距离测量。
测速: 利用多普勒效应,能精确测量物体的相对径向速度(即使是静止物体,相对于运动的车辆也有速度)。
探测: 检测金属物体的位置和相对速度。对非金属物体(如行人、塑料锥桶)能力较弱。
优点: 受天气影响小(雨雾雪穿透能力强)、直接提供距离和速度信息、成本适中、不易受光照影响。是ACC(自适应巡航控制)、AEB(自动紧急制动)的核心传感器。
缺点: 分辨率相对较低(区分密集小目标或精确确定目标轮廓困难)、难以准确识别物体类别(需要其他传感器补充),对非金属物体反射弱。的 4D毫米波雷达 提升了分辨率和探测能力。
3. 激光雷达:
原理: 发射激光脉冲,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反射光的时间(ToF)来测量距离。通过快速旋转或扫描形成空间点云。
主要功能:
高精度3D环境建模: 生成周围环境的精确点云图(包含精确的深度信息)。
物体探测与定位: 能精确确定物体的轮廓、形状和位置(包括高度)。
距离测量: 非常精确的距离测量。
可行驶空间分析: 构建高精地图或环境模型。
优点: 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的三维空间信息,测量精度非常高。
缺点: 成本高(虽然近年有所下降)、恶劣天气(浓雾、大雨、大雪)下性能会显著下降、点云数据量大、处理复杂、镜头污损影响大。
4. 超声波传感器:
原理: 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利用回波时间测距。
主要功能:
近距离探测: 主要用于泊车辅助、低速(<10km/h)障碍物探测。
空位探测(APA自动泊车)。
优点: 成本极低、近距离探测非常可靠。
缺点: 作用距离短(通常<5米)、探测锥角小、高速行驶中作用不大、易受噪声干扰。
5. 定位与运动传感器(IMU, GNSS, 轮速计等):
原理/功能:
惯性测量单元: 测量车辆的线性加速度和角速度(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用于推算短时间内车辆的位置、姿态(横滚、俯仰、偏航)变化,尤其在GPS信号丢失或弱时非常关键。
导航卫星系统: 提供地理位置信息,结合RTK或高精地图可实现厘米级定位。但城市峡谷、隧道内信号差。
轮速传感器: 提供车轮转速信息,结合转向角等可推算行驶距离。
作用: 感知系统需要知道“自车在哪里”、“自车处于什么姿态”、“自车运动状态如何”,这是理解外界环境与自车关系的前提。同时为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提供核心数据。
为什么需要“集成”和“融合”?
单个传感器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和局限性(感知长板理论)。为了构建一个鲁棒、可靠、全天候的感知系统,必须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Sensor Fusion):
1. 互补性:
摄像头擅长分类识别,但测距和受光照影响大。
毫米波雷达擅长测距测速、不受光照影响,但分辨率和分类能力弱。
激光雷达提供精确3D结构,但在恶劣天气下受限且成本高。
融合可以取长补短,提供更全面的环境感知。
2. 冗余性: 某个传感器失效或被干扰时,其他传感器可以提供备份信息,提高系统安全性。
3. 鲁棒性: 融合能减少单一传感器的误差,提高整体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何实现融合?
前融合/特征级融合: 在数据提取特征阶段就进行融合(如融合原始点云和图像像素)。
后融合/决策级融合: 各个传感器独立处理数据、识别目标后,再融合它们的识别结果。
混合融合: 结合前两种方法。
深度融合: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神经网络,进行端到端的融合,直接在原始数据层面学习如何提取和融合特征。
硬件同步: 确保不同传感器的时间戳精确对齐(时间同步),有时需要空间标定(外参标定)确保坐标系统一。
应用场景与传感器配置:
基础ADAS (L1/L2): 通常配备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前向1-3个角雷达),+ 超声波雷达(泊车)。
例子: AEB, ACC, LKA, LDW。
高级ADAS/入门级自动驾驶 (L2+/L3): 增加更多摄像头(环视、侧视)、更高性能/数量的毫米波雷达(如4D成像雷达)、可能引入1个或多个激光雷达。高精度GNSS/IMU变得更重要。
例子: TJA/HWP 高速辅助, 城区辅助(部分需要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L4/L5): 通常会集成所有的传感器类型(多种高分辨率摄像头、长距/中距/短距毫米波雷达、多个激光雷达、高精度GNSS/IMU、轮速计等),实现的冗余和覆盖。同时依赖高精地图(HD Maps)作为先验信息。
挑战:
传感器成本: 尤其是激光雷达的成本限制了普及。
数据融合的复杂性: 海量、异构数据的实时、精确融合是一个巨大的算法挑战。
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 所有传感器在天气下都会性能下降,融合策略需要优化。
标定与校准: 传感器外参(位置和朝向)的精确标定和长期稳定性维护是难点。
计算平台要求: 处理融合数据需要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
安全性与功能安全: 需要确保传感器失效时的系统降级策略满足功能安全要求。
标准与法规: 缺乏统一的传感器融合标准和测试验证方法。
未来趋势:
更的融合算法: 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融合。
4D成像毫米波雷达的发展: 提升毫米波雷达的分辨率和目标分类能力。
固态激光雷达成本下降: 促进激光雷达的广泛应用。
车路协同(V2X): 集成来自路侧单元(RSU)或其他车辆的信息,弥补单车感知的局限(超视距、遮挡)。
多模态大模型: 利用类似基础模型的能力,提升环境理解和预测精度。
总之,AD/ADAS的感知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通过精心选择和整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以及定位导航系统,并结合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融合算法,才能实现准确、可靠的环境感知,为决策和控制模块提供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鲁棒和成本可控。
viCANdo以多源数据同步技术为核心,为车企及Tier 1提供覆盖 ADAS开发→实车测试→HIL仿真→合规验证 的全流程工具链,通过开放SDK和虚拟化能力构建差异化优势,助力客户加速智能驾驶系统落地。
✅ 高精度数据融合
同步解析以太网/CAN/LIN总线、激光雷达/摄像头视频流、生物传感信号(毫米级时间同步)。
✅ 虚实协同测试平台
支持实车路采数据与HIL硬件在环仿真,内嵌虚拟ECU模拟器,降低早期研发成本。
✅ 工业级分析能力
10GB级数据秒级检索,兼容DBC/FIBEX协议,预置OpenCV/YOLO算法开发接口。
本土化技术增值服务
• 开放SDK支持Windows/Android/Linux跨平台定制开发
• 覆盖C-NCAP法规测试、实车标定、故障注入验证全场景
• 服务VOLVO/TOYOTA等车企经验,提供ASIL-D安全合规指导
广州智维深度应用瑞典Zuragon viCANdo平台,为国内车企及Tier 1提供智能辅助安全驾驶ADAS/AD系统开发测试与HIL仿真工具链产品与技术支持及本地化增值服务。
了解更多请点击链接 /product/MTS/Zuragon
留言“ADAS工具链”,免费获取viCANdo体验许可+《ADAS开发实战指南》!
☎ 技术专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