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资源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DZ13/09-T3.1.2方形接近开关结构形式

2025年04月25日 09:28:25      来源:麻城施迈赛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5

分享:

 DZ13/09-T3.1.2方形接近开关结构形式方槽型接近开关与所用的限位开关的作用有点类似,只不过限位开关是有触点的开关而接近开关是无触点的开关。这种开关既有限位开关和微动开关的特性又有传感器的特性。因此接近开关除了用在限位保护控制和行程控制之外,根据它的不同工作原理可以作为检测金属是不是存在的传感器使用;也可以作为高速计数、定位以及测速使用;还可以作为液面控制和检测零件尺寸的作用等。
接近开关的用途是非常的多,我们在面已经简单地列举了一些,现在我们举几个比较常用的来具体说明一下,个常用的就是高频振荡型的接近开关,它一般是由感应头、振荡器、检测电路和输出电路以及电源这几个部分构成。当有金属物体靠近接近开关的时候,里面的感应头由于检测到了金属物体会使内部振荡电路产生一种涡流损耗,导致振荡回路中的等效阻抗增大,其能量消耗也会随之增大终会使振荡停止,然后内部的检测电路会根据振荡器的工作情况去控制输出电路的工作,用输出信号去控制其它电器,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这种高频震荡型的接近开关只能检测金属类的物体,还有一种电容式的接近传感器既可以检测金属物体又可以检测非金属物体。第二种是光电开关型的接近传感器,比如漫反射光电接近传感器可以在有效的距离内检测物体物体的性质和颜色等。另外还有霍尔型的接近传感器它可以对磁性物体进行检测。
电感式接近开关属于一种有开关量输出的位置传感器,它由LC高频振荡器和放大处理电路组成,利用金属物体在接近这个能产生电磁场的振荡感应头时,使物体内部产生涡流。这个涡流反作用于接近开关,使接近开关振荡能力衰减,内部电路的参数发生变化,由此识别出有无金属物体接近,进而控制开关的通或断。这种接近开关所能检测的物体必须是金属物体。
接近开关DZ13/09-T3.1.2能在高温、高湿、高腐蚀、高粉尘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实现燃烧过程二维温度场及多组分气体浓度的非接触在线测量,为燃烧机理研究及过程智能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方形接近开关

典型应用
电厂:锅炉及余热锅炉燃烧监测

钢厂:方坯连铸、板坯连铸、方坯加热炉、棒线材轧线、板坯加热炉、板带热轧线、板带热轧卷取、板带热轧后处理线、冷轧生产线

水泥:回转窑窑头/篦冷机工况监测
玻璃:玻璃熔化炉工况监测
冶金:高炉/加热炉工况监测
石化:各种管式加热炉工况监测
垃圾处理:燃烧器及焚化炉工况监测

接近开关

3、检测距离的选择

根据需要选用,一般厂家说明书上都会注明检测距离。

4、信号的输出选择

交流接近开关输出交流信号,而直流接近开关输出直流信号。特别注意:负载的电流一定要小于接近开关的输出电流,否则应添加转换电路。

5、开关频率的选择

开关频率指接近开关每从“开”到“关”转换的次数。直流接近开关可达到200Hz,交流接近开关只能达到25Hz。

6、额定电压的选择

交流接近开关AC 220V和AC 36V;直流接近开关DC 12V和DC 24V。一般情况下,接近开关的电压选择范围很广。

接近开关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频振荡型:用以检测各种金属体。

  (2)电容型:用以检测各种导电或不导电的液体或固体。

  (3)光电型:用以检测所有不透光物质。

  (4)超声波型:用以检测不透过超声波的物质。

  (5)电磁感应型:用以检测导磁或非导磁金属。

  高频振荡型接近开关是目常见的类型,它几乎占接近开关产量的80%以上。它是由传感器、振荡器、开关器、输出器以及稳压电源等组成的,电子线路装调好后用环氧树脂密封,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性能。它通常做成插接式、螺纹式或感应头外接式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安装方式与使用场合来选定。LXU系列高频振荡型接近开关的外形电路符号如图6-31所示。其工作原理框图如图6-32所示。

接近开关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工作时,将电源接通,随即振荡器起振。当金属物体进入一个以一定稳定频率振荡的高频振荡器的磁场时,由于金属物体内部产生涡流损耗,对铁磁性物体有磁滞损耗,使振荡回路电阻增大,能量损耗增加,以致振荡减弱直至停振。振荡与停振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它通过接在振荡回路后面的开关器与输出器转换成二进制的开关信号,发出检测到金属物体的信号,并能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控制继电器或其他电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资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