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资源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接近开关AY1-Q0816NA1@台风资讯

2025年04月21日 08:43:21      来源:麻城施迈赛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6

分享:

 接近开关AY1-Q0816NA1是实现行程控制、定位控制和位置状态的检测。用于控制机械设备的行程及限位保护。构造:由操作头、触点系统和外壳组成。用于PLC控制系统中,可以以实现非接触式检测、控制并输出开关量信号来控制设备的新型开关元件。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金属进行检测,当开关接近到某一金属物体时即发出感应信号。当金属目标接近这一磁场不变成,并达到感应距离时,在金属目标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至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

接近开关又叫无触点接近开关,是理想的电子开关量传感器。它是一种无需运动部件进行机械直接接触二可以操作的位置开关。用于一般的行程控制,定位、操作频率、使用寿命、安装调整的方便性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般机械式行程开关所不能比的。

  产品特性:

  使用环境温度:-40℃~230℃

  规格:M18,

  麻城施迈赛采用放大电路一体化设计,内部采用进口元器件

  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防水等IP67,可在水中应用

  典型应用: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冶金、玻璃等制造行业;

  技术参数如下:

  电压:10-30VDC

  外壳材质:不锈钢

  输出方式:PNP

  感应距离:8mm

  直径:18mm

  空载电流:≤10mA

  重复精度:0.1

  开关频率:100HZ

  加电延迟:40

  防护等:IP67

  安装方式:接插件式或电缆

  工作温度:-25℃—+85℃

  假信号抑制: 是

  防短路/过载:是

  性反接保护:是

  断电保护: 是

  抗电磁干扰: 是

  输出信号方波上升时间:≧10V/μs

  接近开关是种高频振荡型,可以用以检测各种金属体,灵敏度高,频率响应快,重复定位精度高,瞬变过程短,输出功率大,急电特性好,工作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接近开关的分类:

  1无缘接近开关

  2涡流式接近开关

  3电容式接近开关

  4霍尔接近开关

  5光电式接近开关

  接近开关用途

  个常用的就是高频振荡型的接近开关,它一般是由感应头、振荡器、检测电路和输出电路以及电源这几个部分构成。当有金属物体靠近接近开关的时候,里面的感应头由于检测到了金属物体会使内部振荡电路产生一种涡流损耗,导致振荡回路中的等效阻抗增大,其能量消耗也会随之增大终会使振荡停止。

  后内部的检测电路会根据振荡器的工作情况去控制输出电路的工作,用输出信号去控制基它电器,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这种高频震荡型的接近开关只能检测金属类的物体,还有一种电容式的接近传感器既可以检测金属物体又可以检测非金属物体。

  第二种是光电开关型的接近传感器,比如漫反射光电接近传感器可以在有效的距离内检测物体物体的性质和颜色等,另外还有霍尔型的接近传感器它可以对磁性物体进行检测。

  npn接近开关接线

  选择PNP还是NPN接近开关,取决于PLC控制器的型号支持源型输入(共阴)还是漏型输入(共阳)或者混合型。

  PLC与接近开关接线方法

  由于plc的输入分为NPN输入和PNP输入两种类型,因此,接近开关也分为NPN和PNP两种类型,只有接近开关的类型和PLC的输入类型接法一致时,当有物体接近的时候,PLC才会有输入信号。一般日韩系的接近开关默认是NPN型,欧美系的接近开关默认是PNP型,接近开关不同于PLC ,无论是日韩系还是欧美系,每一款接近开关都有NPN和PNP两种类型。而PLC不可能有NPN型和PNP型,这是因为PLC 的性可以通过接线改变,而接近开关一旦固定,是无法更改的。

  PLC 的实际接线,黄色荧光笔标识的是接近开关的三根接线,棕色和蓝色分别接到PLC 的24V和0V上,黑色接到I0上。当有物体到达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时,PLC的I0便会有输入,我们在程序里就可以做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图中0V和COM0短接,因此,这种接法适合PNP型的接近开关。而NPN型的接近开关按此接法,是不会有任何信号的。接近开关的接线只和NPN,PNP类型有关和感性 容性无任何关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资源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